媒体湖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湖大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明海英 通讯员刘怀元 吴珊 编辑:丁诗敏 时间:2022-06-30 字号: 【大】 【中】 【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刘怀元 吴珊)6月25日,由湖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省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暨首届中部智库论坛”在湖北大学举行。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等国家智库代表,湖北省人大、省政协、省政府办公厅、省商务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社科院等政府机构代表,湖北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智库代表和专家学者近300人出席,会议直播实时参会人数近150万人次。

促进中部地区和开放前沿互鉴共进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晓鸣在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由湖北大学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旨在促进中部地区和开放前沿的互鉴共进,是一次积极且富有意义的探索。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需要广泛凝聚智慧、汇聚力量。在当前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论坛的举办也是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一次具体行动。希望专家学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各自专长,深入交流,激发真知灼见,提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推动我省“先行区”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谢红星代表湖北大学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期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论剑”江城、交流思想、多出成果,努力把中部智库论坛打造成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平台和响亮品牌。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从“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软科技与硬科技”、“国内布局与国际布局”三个维度做了“统筹科技发展与安全创新”的致辞演讲。他认为,科技创新是我国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大任务。为此,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厚植创新引领发展的根基,并坚持开放创新,以制度型开放主动融入国际创新大格局,吸引聚集科技创新优质要素;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技结构转型升级,补齐“硬科技”的短板;需要适应国际格局变化的大趋势,在优化整合国内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上,主动布局和抓紧利用国际创新资源。

开幕式上,与会领导为湖北大学中部开放研究院揭牌。研究院依托湖北大学,将结合湖北实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库服务。

以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表示,中部地区在我国整体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现阶段,应从着力提高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在畅通内外循环、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方面积极探索,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做出示范等三方面促进中部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竞争走向全面产业竞争。中国是产业链布局上的关键节点,要充分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实现市场化、国际化的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要从提升经济国际化全面深化全方位国际合作、推动数字全球化、绿色全球化、服务全球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增值含量等方面把握未来全球宏观周期不同步、全球化变局、中美博弈百年变局、双循环战略、国家扩大进口等五大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做了“加快培育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合作新优势”的主题报告,他从坚持全球化、加强与经济伙伴的制度性合作关系、培育全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等三个方面指出中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根据湖北省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从出台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规划与配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地选择气候型农业发展模式,确保对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研发的稳定经费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五个方面就湖北如何推进气候智能型农业提出建议。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认为,随着产业向上游转移进程的加快,产业布局向上游延伸,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要提高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发挥武汉、黄冈、鄂州、孝感四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我国产业链面临着不确定性,从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看,针对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建立常态化的分析监控机制,迅速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十分必要。

湖北大学副校长肖德认为,湖北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应当打造“双循环”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数字贸易国际枢纽、“一带一路”科教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聚集高端要素的开放新高地、辐射全球的新兴产业集群,基础在交通,关键在功能,重点在开放。

全面绿色转型 实现中部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陈诗一建议,推动绿色金融与中部地区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融合;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抓手,加快推进中部地区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建设中部地区绿色项目库,加强产融对接与区域联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指出,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超越,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也必然要求拓展和丰富对外开放高地的内涵。他强调,新发展阶段的对外开放高地,要把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发展作为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南昌大学副校长刘耀彬提出,通过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中部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通绿色发展创新渠道,积极探寻激活新的溢出作用城市,打造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提升网络稳定性的同时,也提升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创新。

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谢高波介绍,湖北尤其是武汉有开放的基因和文化,历史上湖北许多地区因为开放而兴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做新时代内陆开放“前队”,是湖北重要战略选择。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怀德提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换道超车”:以双循环为导向——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载体,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特征。他建议,中部的崛起需要发挥高等教育的战略资源作用,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大力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

如何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李同新给出了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方案:搭建一流平台、培育一流企业、引育一流人才、打造一流环境,努力走在国家前列;“定向施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借势加力”数字经济、“靶向聚力”高能级产业载体建设、“持续用力”产业融合,强化新经济引领带动作用;要做好“扩内需”、“稳投资”、“畅枢纽”、“强链接”四篇文章,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求实效,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建设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国浩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国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改院-国浩自贸港法律研究院院长李淳认为,法律超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激励因素,中部崛起需要推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叶辅靖结合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作报告。

同济大学管理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科院国创会中国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兴华认为,要坚持有效市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推动中部省际间的协作和交界地区的协同发展,围绕对话交流和重大事件协商规划时间,建立健全省际合作机制。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建议,湖北要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要素资源优势和现代产业优势,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高地。湖北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发挥湖北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申报建设国家综合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同时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区位交通和市场空间优势,打造开放“新沿海”,建成高质量现代化智能化的交通强省,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秦尊文提出,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战略下,要继续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协作联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要进一步密切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沿江主要港口的联系,发挥承上启下、通江达海的关键作用,推动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沿海沿江共同繁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钱学锋认为,湖北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主导,最终实现为国家试制度和为地方谋发展的功能目标。同时,承载了打造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等空间功能定位。这就要求自贸区必须围绕深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制度创新,以加速集聚优质要素资源,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海南中改国浩自贸港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宁宁指出,根据湖北自贸区金融开放实践与经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推动国际资本跨境流动,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喻春娇建议,在新发展阶段,湖北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的竞争特征,以数字经济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数字化赋能,提升“湖北制造”的出口优势。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206/t20220630_5414838.shtml

联系我们

地址导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5003305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

Baidu
map